- 大會現場2
- 大會現場1
編者按: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與中國能源網聯合主辦。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出席大會并... [詳細]
編者按: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與中國能源網聯合主辦。會上,中國能源網董事長馮麗雯為大會致辭。 [詳細]
今天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相聚北京,共同出席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共同探討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相關議題,在此,我謹代表西南石油大學向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出席大會的院士... [詳細]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院作為未來能源大會的支持單位,非常高興看到疫情之后再次盛大召開,并且第三屆能源大會的規模和影響力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今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又專門強調... [詳細]
大家早上好,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匯報對未來能源的一點認識和我們如何從現實走向未來的認識,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9月和今年3月兩次講話里邊,就把這個問題從宏觀上、從戰略上說得很清楚了。戰略目標,我認為“雙碳”目標,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爭取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我覺... [詳細]
有一個副標題是:儲能、氫能與智能,因為總是用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革命,好像有點太泛了,三個問題。 [詳細]
三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冰發表了“中國電力4.0——新型電力系統的多維度思考”的主旨演講。 [詳細]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發表了“風電技術進化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演講。 [詳細]
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委會副主任、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韓曉平發表了“講常識、講科學、講協同,穩步推進碳中和”的主旨演講。 [詳細]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高級研究所所長、IEEE PES主席Saifur Rahman發表了“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Carbon-neutral... [詳細]
能源基金會低碳經濟轉型項目主任傅莎發表了“中國碳中和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長故事”的主旨演講。 [詳細]
《電力“新基建”發展模式和路徑研究》報告發布
未來能源大會從2018年創立開始,組委會就立下了推動跨行業合作、促進技術和項目落地,服務企業尋找業務機會的愿望和初心,經過幾年的培育和運營,未來能源品牌超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斷得到行業同仁的認可,對外合作交流成果不斷發布,現已形成了搭建產業平臺、編撰課題報告、促成項目合作三位一體,切實服務行業企業的工作方向。
今天我們在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向現場嘉賓和直播觀眾發布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首先進行《電力“新基建》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研究》成果報告發布,有請施耐德電氣公司事務與可持續發展總監夏學英女士發言。
夏學英:謝謝各位院士,各位專家,各位專家,剛才周總說了,今天上午有非常密集的頭腦風波,大家還堅持守候在報告會的發布現場,我深刻的表示感謝!
今天上午我仔細聆聽了院士專家對我們的指導,實際上我們的一些觀點在今天上午都有所提到,包括還有三峽的江董事長提到,數字化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礎,還有明陽科技的張總也提到了很多令人遐想的技術,也提到了數字卵生,將來會在電力系統的設計、建造、運營、維護中間起到關鍵作用,這些都是和我們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所以我今天感到非常興奮。但是在我們的報告正式發布之前,我想簡單的幾句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來自的企業和我們的一些愿景。
施耐德電氣是一家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專家,我們服務的是家居、數據中心、建筑、工業市場和基礎設施,在過去這些年里,我們與中國的客戶和合作伙伴,以及我們整個生態圈的技術專家與政策專家,共同成長。我們的制勝法寶之一,第一,有我們非常過硬的產品和技術,我們共同參與到整個能源電力系統的標準化進程,我們推動不斷的技術創新。所以今天的這個課題就是我們在過去實施產學研的融合,以及在推動國內和國際的協力合作一個非常有力的佐證,我們跟中科院的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華北電力大學和中國能源網是多年老朋友,我們有過不同層次合作,但是在今天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怎么樣來構建我們新型的電力基礎設施的大背景下,我們又取得了共識,在這種共識下,我們就應該勁兒往一處使,所以我們啟動了這個課題研究。
在整個研究項目期間,我們進行了多輪頭腦風暴,也進行了調研,考察梳理了各個國家先進經驗和技術創新的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與路徑建議,我們希望能夠共同推動電力新基建的高質量發展,也能夠為我們的“雙碳”目標實現以及我們未來能源構想貢獻一己的力量。
在整個項目過程中間,我們也得到了中科院電力研究所、發改委能源研究院、國網能源研究院以及華北電力大學多位資深行業專家他們毫無保留的指導與指正,所以今天要一并表示感謝!
現在事不宜遲,我把話筒交給王曉明先生,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帶頭人,讓他來為我們解讀我們報告的主要觀點和我們的成果,謝謝大家!
王曉明:剛才施耐德的夏總把這個報告的來龍去脈和背景做了介紹,我這做一個簡單的發布,其實這個發布還不是把我們報告的這些內容完整講出來,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只能講一講要點。最后會有一個二維碼,感興趣的各位嘉賓可以掃二維碼,下載完整的報告。
報告題目是《電力”新基建“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研究》。
首先是為什么要提電力新基建,因為這個詞,或者說這個概念,還是一個比較新的,前面的專家提到新型電力系統跟它是什么關系,我們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能源革命和全球數字化轉型這樣大的背景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要,在國家層面頂層設計里也把它專門提出來,電力新基建可以歸類于融合型的基礎設施,提法是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的。
多家單位合作研究,發揮各自的不同背景和知識專長,因為本身電力新基建就是一個融合性的課題。內容主要包含五部分,包括電力新基建的全球化趨勢,我們在報告里也給出了電力新基建的定義和它的主要包含的體系框架,實際上它還是有一個政策性的研究,從發展思路、模式路徑,包括主要任務和政策建議這,我們也做了一些思考,這是報告的主要內容。
電力新基建定義,這是我們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上午江冰董事長提了一個很好的說法,數字化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礎,我們電力新基建就是新型電力系統數字化的一個基礎,我不知道這樣的一個解釋是不是能夠給我們電力新基建有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定義,在這里我們也給了一個概念性的定義。比如它是以電力大數據為驅動,以5G物聯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以與電力基礎設施適配的專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手段,推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通用數字技術應用于電力物聯網和電力應用平臺,它的體系是數字化和電力化融合的系統,電力我們知道,它是源、網、儲、荷,本身是一個系統。數字化我們也提煉出來,它包含源、網、儲、算、用這樣的系統,但它不是電流的,它是數據流的系統,兩個系統融合成一個新的系統,這可以作為我們電力新基建的體系框架考慮。這樣一個體系框架發展建設過程中需要關鍵技術支撐,需要物理數字系統分層的體系構建,還需要非常重要的價值,包括商業模式的驅動,最后還需要國家的政策,包括從行業應用等等需求側的牽引,給電力新基建構建提供保障。
這是這個層面的意思。
圍繞電力新基建,我們也提出了五大戰略,包括電力系統數字設施建設戰略,兩網體系融合戰略,業務模式創新的戰略以及數字能源生態戰略,最后還有一個基礎設施保障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的戰略。
圍繞這樣一個戰略,也有時間上、空間上、體系和制度創新方面的一些發展路徑考慮。最后我們提出了電力新基建發展的九大政策措施,這里分別列出了,包括頂層設計、標準、技術、人才、安全、投融資模式、運營主體、示范試點和監管等,詳細的政策建議都可以在報告里看到。
我們這個課題確實是產學研合作的結果,同時我們不光是理論性研究,也有很多實踐案例,也結合了一些國際經驗。
這是我們這個報告的特點。最后,感興趣的各位嘉賓可以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下載這個報告的全文,也歡迎各位專家批評指正,我們就發布完了。后面還需要來自更多的老師和各位嘉賓的反饋,謝謝。
恒基中國新業務戰略副總裁、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組委會代表潘永花發表了“尋找零碳科技新力量”的主旨演講。 [詳細]
西門子能源有限公司低碳能源系統總監傅曉東發表了“傳統發電企業的低碳化之路:一步步邁向碳中和的未來”的主旨演講。 [詳細]
會上,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規劃發展部副主任曹伯楠發表了“在雙碳背景下煤基新材料產業化的推進與發展”的主旨演講。 [詳細]
會上,國家電投集團中央研究院碳中和技術中心資深總監呂錫嘉發表了“雙碳政策下發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主旨演講。 [詳細]
會上,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所所長魯剛發表了“培育綠色能源產業 助力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演講。 [詳細]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與中國能源網聯合主辦。會上,協鑫能源集團總經濟師徐庭陽發表了“協鑫移動能... [詳細]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與中國能源網聯合主辦。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發表了... [詳細]
百度智能云智慧能源行業解決方案總監張宇發表了“AI助力‘零碳成長’科技賦能綠色轉型”的主旨演講。 [詳細]
騰訊云智慧能源技術總監烏建恒發表了“互聯網企業碳中和:怎么看,怎么辦?”的主旨演講。 [詳細]
會上,華為數字能源總工程師張廣河發表了“數字能源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創新”的主旨演講。 [詳細]
會上,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數字經濟所副所長孫藝新發表了“能源數字經濟的創新元素與發展展望”的主旨演講。 [詳細]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與中國能源網聯合主辦。會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 楊越發表了"與自... [詳細]
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代表處固廢資源部主任王瑞發表了"北歐垃圾變能源解決方案助力實現城市碳中和"的主旨演講。 [詳細]
牛津大學材料系副教授Mauro pasta發表了"Hydrogen From Renewable Energy"的主旨演講。 [詳細]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西南石油大學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院院長魏納發表了"碳達峰背景下面向2035深海天然氣水合物... [詳細]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奧登堡雅德應用科學大學教授 Carsten Ahrens發表了"A World Power... [詳細]
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為主題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陳杰發表了“智慧物聯管理系統賦能園區碳中和”的主旨演講。 [詳細]
圓桌對話:碳中和賽道的投資邏輯與機遇
對話環節
王文:各位嘉賓和線上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正式進入今天大會最后一個環節,圓桌對話。我身邊的五位嘉賓他們都非常非常優秀和專業,今天時間關系,控制在40-45分鐘左右。請每個人用3分鐘左右時間講你的觀點,我想就問一個問題,直入主題,你,你們公司,你所在的單位,為“碳達峰碳中和”做了哪些,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有請陳總。
陳孫蛟:首先感謝能源研究會,感謝中國能源網,感謝王院長,邀請我們來發言。我想簡單把開行應對“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一個簡單地介紹。去年9月份習主席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以來,開發銀行非常重視,立即成立以行長為首的“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底下所有跟業務相關的廳局和部門都納入這個領導小組的成員,目前已經開了兩次領導小組會。第二,我們組織一個班子,研究“碳達峰碳中和”從信貸結構方面的問題,目前也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從我們項目開發評審角度講,從項目開發,要求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我們項目開發的內容,我們在做評審時也是把這部分納入我們的評價。
這是從應用上講。另外,我們從四個維度上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從總行方面,制定信貸政策,加強和央企合作,共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第二方面,分行和地方政府一起合作,規劃本地區“碳達峰碳中和”信貸規劃,或者叫融資規劃。
第三方面,從我們行自己內部,我們發出了一個助力綠色發展低碳生活的倡議,號召全體員工從自身做起,能夠做到低碳生活、低碳出行。
從這個方面來講,對這個事非常重視,而且事先都有準備,我們也為支持各企業各地方“碳達峰碳中和”做準備。我就簡單匯報這些。
王文:謝謝陳老師,國開行的工作和國家幾乎同步,3月15號中央財經委召開會議專門講碳中和,講了一句,“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與社會系統性變革,跟我剛才講的改革開放說法是差不多的。中央政治局4月30號開會說了一句話,各級政府機構都要盡快拿出三圖,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所以國開行速度非?。5月26號,中央正式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擔任組長。所以中央一步一步在做,截至現在,至少有三個省,在省的層面構建了省一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3個月之內,至少省層面的工作領導小組應該可以實現了。
企業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執行主體,如何讓自己自身企業先實現碳中和,這個非常重要,現在國外就有銀行宣稱說我們銀行三年之內兩年之內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所以企業很重要。接下來看看中金資本董事總經理易岐筠。
易岐筠:有梁紅總,我誠惶誠恐,我說不出一二三。第二,我是代表個人觀點,中金現在是國有金融控股機構,我會比較注意一些。
中金公司從去年開始,從習主席說了之后,我們中金公司做了很多內部論壇,也積累了很多,我們各行各業都做了很多細致梳理,更重要的是提出大致方向,路線圖,這個大家可能也看到過,不多說了。我是在投資板塊。
還有一個,我原來在世行系統工作過,你們看我的介紹,山東綠色發展基金,其實這個事情我已經叨咕將近三年了,之前世行項目2億美金剛剛批下來,因為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本身我們做投資跟高瓴一樣,跟高瓴投資蔚來汽車的時候是2016年,之后加入中金。其實有些工作已經在做了,我們現在缺一個總的路線圖和目標,這件事情從中央到地方,尤其我自己現在在地方跟人合作,他們從擊破程度都不相信,只有等中央說了才相信,所以我們的宣傳非常重要。
我自己做投資過程中有個最大體會,這件事情要考慮二十年、三十年,我們是一起為一個目標努力,不是競爭關系,碳中和基金、綠色基金等等,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所以首先有目標。二是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自己所能,一起來想辦法,我就先說這么多吧。
王文:的確,易總講得很有道理,如果我們算下市場份額的話,以碳匯價錢來算,按照歐洲的碳價,歐洲現在碳價差不多40美元-50美元左右,剛才我講了一個數值,全球碳排放每年是500億-510億噸,碳中和是把500億-510億噸變成0,按1噸碳價的價格50美元計算的話,乘以500億噸,每年要花的資金就是5萬億美元。所以這件事情增加額度,每年的投資額至少5萬億美元。
下面有請中石化資本董事總經理孫榮濤孫總。
孫榮濤:針對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雙碳”目標,我簡單總結一下,從集團層面以及中石化資本有限公司所提出的目標和一些行動,一些公開信息。
中石化集團提出要早于國家習主席提出的2060年目標十年,2050年做到碳中和,早于國家的2030做到碳達峰,“十四五”初期有幾個比較關鍵的數字,中石化也做出了規劃,其中我們要在“十四五”期間新建1000座加氫站,新建5000座充換電站,新建7000座分布式光伏電站,我覺得這些數字是比較明確地在支持“雙碳”目標。
從中石化資本公司的角度,我們的投資領域聚焦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我覺得這些都是緊密和支撐“雙碳”目標的。
王文:謝謝孫總。剛才徐總已經講過介紹了,第二輪問題就從您開始。大家都介紹了各自機構在做什么,但坦率講,“碳達峰碳中和”太難了,我參與了中美氣候變化二軌的一些對話,其實克里內部曾經有一次講話就講過,美國人說我們現在如果再不合作,能不能實現《巴黎協定》的最低要求,最低要求就是在21世紀末把地球氣溫控制在2℃,最好1.5℃之內。這個比較從哪開始比呢,工業革命開始以來開始比,2℃現在已經升到多少度了?現在平均下來已經升高了大概0.8℃左右,換句話說,我們離2℃的空間大概只有1℃了。大量的國家還要進行工業化進程,這個進程中,一邊工業化,一邊要保持低碳,甚至零碳發展,才能為地球做出貢獻,否則我們這代人再來一代人,或者兩代人,可能人類就沒掉了。當然,我的想法可能比較悲觀。
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在各位看來,現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您認為在您眼中最難的是哪一步?
徐庭陽:我個人的想法是,“碳達峰碳中和”在終端市場的應用,在所有的產業里面,它實際上是系統工程,它要逐步配套到終端體驗出來。因此,我們國家的主要能源戰略,因為我們是一個富煤、貧油的現狀,如果我們要大量發揮非化石能源,那么我們要依賴于整個風電,或者光伏和未來的氫能,這些方面除了我們技術方面要加快迭代以外,還要進行終端市場的時間場景的應用和落地。
有時候政策的支持是個號召力,資金的支持是推動力,但是我們真正的商業市場商業屬性要達到真正的應用下來,可能這個力量要有一定的執行力。所以說我覺得這個難度從技術研發和迭代我相信我們中國人的聰明,包括現在的技術進步,人才的積累,是沒有問題的。而且現在技術的迭代周期逐步在縮短。同時,我們針對市場的產業配套要加強,比如電力容量的接入,這是一方面的難點。第二個,我們的土地資源,特別是在東部地區土地資源非常稀缺,比如說整縣制分布式如果落地的話,不僅僅是政策號召力,再加上推動力,還要有資金支持,還有真正現場的落地,這樣才能使達峰和中和時間周期縮短,實現1.5℃控制內,達到我們中華民族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我是這樣認為的,謝謝。
王文:號召力、推動力、執行力,三個力,特別好。孫總,目前在您看來最大風險和挑戰在哪?
孫榮濤:我認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在于怎么樣把實現“雙碳”目標從政府行為變成市場行為,很多過往的經驗看來,我們很多行業初期需要政府、需要社會買單才能把這個行業發展起來,結果是很成功的,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其實新能源汽車補貼最開始是社會買單,但這件事做到今天確實做到了,中國現在是電動汽車的世界第一,是鋰電池供應的世界第一。同時,整個新能源產業,風光都做到世界第一,整個供應鏈都在中國,但初期是靠政府行為支撐的,這個行為在未來“雙碳”目標下,其他領域,比如說氫能,比如說儲能,怎么去更快的加速從政府行為到市場行為,我認為是最大的挑戰,因為不能總依靠社會買單,不能總依靠國企買單,達到“雙碳”目標需要經濟結構的改變,人民生活行為的改變,能源結構的改變,能量效率的提升,這些都需要我們從技術上突破,從意識形態上突破,全社會去努力,真正實現“雙碳”,尤其是碳中和,是需要一個全社會的努力,而不是一個單純政府推動的,或者是會更高效地推動,是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這是最大的挑戰。
今天這個panel的主題是投資,從投資的角度我認為最大風險和挑戰在于投資人是不是格局足夠大,是不是對產業足夠了解,是不是有足夠的耐心等待“雙碳”目標實現過程當中,不同的新興領域從最早期的不經濟、不成熟,逐漸走到市場化和成熟的階段,我認為這個是對現在的投資人提出的挑戰,就講這么多。
王文:的確,新能源車,社會和市場的行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整體上大增長,據說已經超過100萬輛了,如果再這么下去,今年妥妥超過200萬輛,去年一年也就100萬輛,今年翻倍的增長。我們每年車的銷量大數就3000萬輛,增長那么快了,今年大數也就僅僅占有中國汽車銷量的7%,不到10%。所以不能把它作為市場行為的話,“碳達峰碳中和”非常非常難的,我非常贊同孫總剛才講的。易總,在您看來風險和挑戰在哪?
易岐筠:你剛才講最困難,我還是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我覺得我們人類或者人,得有目標,回到馬斯克,他特別有意思,我忘了多少年之內,把100萬人送到火星,這兄弟拿自己的一半錢放到(英文),一半放到特斯拉。第一,這件事情我們是要發聲,如果我們不做東西或者做得比較少,我覺得人類不至于滅亡,但后代可能會活的比較慘。新西蘭現在進入緊急狀態,因為南極州風暴特別大,包括我們國家的龍卷風,我覺得這些事情以后二十年、三十年會越來越激烈,世界很壞,外面很熱,糧食漲價,窮人倒霉,而且這些事情如果按照目前步調去進行碳減排的話,我覺得那個是注定要發生的,大概六成到七成的概率要發生,但人類不至于滅亡,再這么繼續下去,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溫5-6度就麻煩了。
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在地方上跟人喝酒,喝了六個小時的酒,那個哥們兒說,小易同志,你不要拿宇宙跟我說事,我不相信。我就不說了。
我覺得中央的決心挺重要的,現在成立了領導小組,同時制定了目標,2050年怎么樣,2060年怎么樣,我們作為投資機構也好,作為投資人也好,你就有一個長期的計劃,這個以前我們是沒有的,但是這件事情讓我們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去考慮這件事情,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華為的兄弟肯定很有壓力,我們要聯合起來做兩年的事情。但是你要在技術上做先期的,意識很重要,然后我們通過技術解決問題,剛才中石化的兄弟也說了,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所以這件事情我覺得最難的是人的意識和意志不到,沒有這個急迫性,就會把這個事拖黃了。我就說到這吧。
王文:的確,現在咱們科學家老說到本世紀末如何如何,大多數人說本世紀末我都不在了,關我什么事。我有時候經常這么他,我說不一定,現在智能化科技,到本世紀末也許你還活著呢。的確,如果真的提升5度的話人真得滅亡了,有人提出我們什么都不做,到本世紀末地球溫度提升4度,意味著海平面上升25米左右,基本上北京就應該是沿海了吧,上海、紐約基本上就沒了,現在的的確確氣溫出現了很多異常的狀況,我們要關注人類和地球的未來。
王文:所謂碳價碳市場現在根本沒有多少活躍度,沒有人去買,我專門調研了,碳市場馬上要全國統一了,過去十年試點,大家猜一下交易量是多少,有人有概念嗎,有人調研過嗎?如果沒有說錯的話,十年,我們的A股市場一天的交易量稍微火爆點一萬多點,慘淡點也六七千、七八千億,它十年左右才100億人民幣,說錯代表我個人,不代表我們單位。
第二輪問題,所以我們要做什么,我們的政府到底該做什么,我們的社會到底該做什么,請幾位嘉賓從各自角度,我們現在最應該做得是什么?
陳孫蛟:前面幾位都講了,我覺得就我個人觀點,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和挑戰都是在理念,從政府和企業角度講,這件事堅定地去做,但還是要理性科學的去做。我感覺我們的基礎研究這方面還是要加強,舉一個例子,農村的電動車非常普及了,但是它的充電效率很低。從目前來講,我們沒有看到誰在提高充電效率方面在做更多的工作,我們現在都講的是大城市,因為這塊大家都能形成一個大的投資量,這是第一個理念上,我們希望大家做事要理性、要科學,要扎扎實實去做。
第二個,很多人看重的是機會,這么大投資量,有這么大的機會,但確實理性考慮風險問題的不是太多,無論多少萬億也好,總之你是要還出來的,這個錢總是要花出去,你要還回來,所以我覺得我們要理性思考投資跟信貸地風險。
剛剛我看前面兩位做投資的,包括易總和梁總,投資者希望三五年就能夠回來,但信貸需要二十多年,這好像倒過來了,國際上投資好像比信貸要長,要有長期投資回報的概念,這樣大家做起來可能更扎實一些。所以我也希望咱們從投資者角度來講,要有長期戰略投資的概念,不要急于一時能夠取得高額的回報。
第三個,確實需要社會整個來調整我們的理念,包括我們從生活上講,可能我們盡量地低碳生活。二是從技術上講也要有新的理念,比如現在的電廠排放,煙囪越建越高,全排到大氣層去了,能不能調整過來,煙囪往低走,植物吸收這些二氧化碳,不用再排出去處理。所以我覺得這些方面的技術有待于從業者研究,我覺得最大的挑戰還是理念,如果大家都有這種理念的話,包括剛剛咱們講的這幾個問題,會有許許多多人來考慮來研究,來解決這些問題。反正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我們的理念。
王文:易總您看呢?
易岐筠:我覺得梁博說得很對,跟我們國開行領導一樣,不同的錢和不同的項目,不同地風險、不同的技術,它的擴散程度是不一樣的。中國的銀行體系比較大,包括中石化、中石油這些央企,總體上相對資金量大,比較擅長或者說習慣做這些量比較大相對成熟的技術,這是體制的問題。我們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整個社會,包括國家之間,最終成功的必然是你會很有效率,否則的話,煤的人就是做煤升的官,對煤很有感情,所以他把煤優化就覺得特別牛了。如何用市場配置資源?國際上和國內,你把外部地污染也好,外部性成本弄上去,舉一個例子,我們家里面用電我可以多掏兩三毛錢,八毛錢九毛錢,我買綠電九毛錢,你可能就干了,但現在沒有這個技術,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每個人都一樣,就像大巴一樣,天天虧損,但沒人改這個。
再一個,我剛好過去幾年做創新創業投資,我自己覺得,漸進的技術路線,漸進的技術攻堅,華為、中石化,包括剛才的核電兄弟,我覺得人類二十年到三十年以后,真正的清潔來源可能真是人造小太陽核聚變。你看公眾號,什么屋頂搞個光伏,我們屋頂肯定不夠的,等等一大堆爭論,很多人依然不相信。所以既定技術路線的演進還是得靠我們的科研院所國家隊來弄,當然,也不排除,舉一個例子,我投寧德時代,估計他老板自己也想不到,我投時100億,也很貴。他通過電池這么一個小的東西,能搞這么大,這也是大家想不到的,這是基礎研究。但我覺得是很好的例子,包括特斯拉,包括電動車,包括光伏,很多民間的力量,這些公司經過十年二十年發展,有些更快,成為重要的市場主力。華為也是一樣的,看著華為一點點搞起來,我非常佩服,而且成了世界上特別牛的通信公司。
有些東西國家要拉動,要出稅,要懲罰,給省里設目標,有人不設目標就不聽話,他只聽上面的指揮,有些會有情懷,有理念,這些人我們要動員起來,我們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促使用市場化方式,我們跟中石化合作,跟高瓴合作,跟各方人合作,達成目標。我認為這是一個全社會有一個大的路線圖,各干各的事情,才能把這個事情做成,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事情,但總目標跟總的路線圖是很重要的思考,梁總剛才批評我,確實我們現實就是考慮三五年的事,后來發現還可以考慮得更長,所以也升華了一點點。
王文:謝謝易總,另外一個非常魔幻地回答,有請孫總。
孫榮濤:我針對剛才我講的兩個挑戰簡單發表點看法。
第一個挑戰,我完全不能代表國家發表任何看法,但幾個成績值得肯定,這個成績所帶來的經驗可以持續下去。比如今天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的頭部企業是造車新勢力,是比亞迪,我們的電池領域是寧德時代,我們的光伏是隆基,你會發現都是民企。在未來是不是可以繼續平衡民企有更多地發展空間,因為在這幾個領域做到第一的已經成功的經驗是不是可以繼續延續下去。
從個人角度可以多講一點,剛才梁老師也講了很多,當然,中石化資本也沒有退出期的,我們是產業資本,但是在投資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很多雜音,做投資,沒法趨同的,你怎么在雜音當中守正出奇,能堅持把你認為正確的東西有耐心的投下去,而且見到了成果,有耐心地等待這個成果,我覺得這個是我針對這個挑戰最應該做的。怎么做呢?比如說多跟在座的像梁老師、易老師、陳總多交流,堅定自己的信念,支持中國能源網、未來能源大會的一系列工作,促進共識,我想這是我堅持要做的。
最后,雜音以后會有,你怎么堅定自己的信念,我覺得是做深做細,你的信念是有力地支撐,對我來講,這是要不斷做的。
王文:不斷學習,堅定信念,謝謝孫總,徐總。
徐庭陽:協鑫是新能源最早的先行者,也是實踐者,我們曾經在光伏領域里面,包括太陽能終端也做過全球的前幾名,包括國內也是這樣。我們經過多年發展,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但我們依然是新能源和碳中和的追夢人。我覺得國有企業有實力,但我們民營企業有活力,我相信1+1應該等于市場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我們原來的政策和我們新政策的銜接與替代,實際上我也有一段時間是專門分管分布式,分布式在整個政策面是非常好的,在趨勢上也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我們在實際的市場終端和商業屬性方面,我們無法找到它的商業語言和商業溝通的平臺。這也是我們為什么一直有堅韌堅持做這件事。
第二個,我們舊的標準和新的標準銜接一定要加快,我們原來有一些標準,不管是技術方面的標準還是電力方面的標準,我們發現這里面老的裁判員還在,新的隊員已經在場上,這個也要加快銜接和轉型。另外一個,我們化石能源常規思維模式要和現在的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新思想有沖突,這塊也要加快轉型。當然,有領導也說,這個可能是管理者、領導者的一種思維模式,我覺得要從原來的二維空間盡快向三維空間轉型。我們現在不缺錢,我們缺的是有商業模式,有商業屬性的項目,否則的話我們的基金不管是未來的長周期五年十年,還是你們持有,但是沒有這樣的項目跟你們的定力,我覺得這個錢也都是大家的錢,這個錢就不會產生價值。所以我覺得這塊才是我們長期注意的核心,謝謝。
王文:謝謝徐庭陽總。剛才五位杰出嘉賓干貨滿滿,短短40分鐘時間,我都沒聽夠,作為主持人,我特別感慨,類似這樣的會議經常參加,但有一點特別感慨,尤其這半年來,有一個和過去十幾年不一樣的感慨。中國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給國外一個主要的印象,中國人特別能賺錢,特別能追求經濟增長,平時老外們相互祝福,逢年過節祝福都說祝你好運,祝你健康,真正中國人是祝你發財,中國人給人造成的印象是我們中國民族是給三代人掙錢,不只是給自己掙錢,給自己下一代掙錢,還要給上一代掙錢,為什么給上一代掙錢呢?光宗耀祖。但突然發現最近這半年有了變化,當我們談投資,談掙錢,我們突然發現我們的目的、方法論、目標論方面都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我們的方向開始轉向為人類的未來和地球的未來而思考,而賺錢,而投資。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當然,我們十四億人民族復興增長過程中突然發現,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這個民族是非?謶趾涂膳碌,但現在突然發現,我們率先要為“碳達峰碳中和”努力,我認為這個民族逐漸在世界上開始出現了可敬可愛可親的形象,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認為碳中和對我們這個國家,對這個民族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剛才幾位嘉賓講到的,我們的觀念和思想的革命,我們要開始關注于這個世界,關注于人類,關注于這個地球的未來,而只有不斷關注這個未來,讓我們民族心胸思想不斷開闊,我們這個偉大民族才能讓世界和未來更加尊重,感謝五位嘉賓的精彩發言,到此結束我們的對話,謝謝。
周濤:非常感謝王文院長的主持,再次對五位嘉賓的貢獻表示感謝。從八點半大會開幕,到下午六點半,整整九個小時,在此我代表大會的主辦單位,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能源網,向堅持到現在的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以及線上觀看直播的群友們表示深深的感激,你們真的是我們的鐵粉,是我們的真愛。
提問:我想問各位大佬一個問題,目前中國的碳市場還沒有建立起來,中國的碳價只有幾十元,而歐盟碳價上百了,中國市場沒有建立起來,我的問題是,如果作為一個資本方來說的話,一個新興行業的興起是需要通過資本和技術雙驅動的,如果站在資本角度來說,如果想驅動這個市場的話,您作為投資方,聚焦在哪幾個技術路線,在這個市場前期的時候,如果啟動這個市場,聚焦在哪幾個技術路線。第二個,聚焦在哪幾個領域。
易岐筠:資本就是掙錢,所以你要給他看榜樣的力量,他掙錢了我們也要下場干。比如我投寧德時代,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提問:我的意思是您現在有沒有嗅覺到哪個技術路線或者哪個領域?
易岐筠:小太陽,但是那是二十年,三十年,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議你去研究,從投資角度,第一,榜樣的力量很重要。第二,從現實來講,綠色交通,協鑫做太陽能的,綠色交通是能賺錢的,寧德時代某天市值超過中石化,又一天超過中石油,一個企業小小的,超過了長子和二子。所以,綠色交通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根本的第一性原理在于電池的重大進步,但是這是已經能夠商業化的,我們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去呼吁推廣,因為依然很多人會覺得電池會冒煙、不安全、剎車失靈等等諸如此類的。這件事情對于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工業強國,我們的汽車原來都是合資廠的,我認為能源行業有巨大的機會,隨隨便便體量就非常大,以前你是不能隨便碰的,但現在有機會了,汽車是能源儲能的載體,包括芯片,我還沒說,那是另外的途徑。
所以第一位是綠色交通,第二位是綠色能源,我們中國都有相應的技術優勢,只不過這個速度太慢了,我們還在慢慢地,可是溫度上升是非,F實的。另外,國家跟國家之間的競爭也是非,F實的,再往下工業是很難的,水泥、鋼鐵,高耗能的這些,冶金,它是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的,這是重大的技術創新,昨天我看寶鋼打的廣告綠色鋼鐵,我回頭可以問問他們,不知道怎么綠的,高爐循環或者其他的。這些是要啃硬骨頭的,光靠一般市場的力量可能不夠,需要寶鋼或者國家,或者那些核能兄弟們花長時間的不計成本的去搞,因為這是必須去搞的事情,可是你讓資本去搞它暫時不會,但也不排除有個別的發明,這是一塊。
剛才騰訊的兄弟說了,我們現在所忽視的,我們的IT設備耗電量也越來越大,這是好事,我一直不把它當成高耗能產業,因為它產生的價值太大了,那些東西技術進步也非?,只不過那些東西怎么和傳統東西相結合,我上次問一個做數據中心的公司,我說哥們兒你有沒有綠色數據中心標準,內部有什么團隊。一臉懵,現在他們整體水平還很差,我很詫異。這塊大家并沒有去重視,這個行業還是沒有那么發達吧,所以需要大的用戶,頭條、騰訊、阿里響應中央號召,他們先碳中和,因為那個東西貴,比綠的東西要貴好多,好歹他們有錢,也有意識。國家的PUE標準是最低標準,我們希望這幫家伙干得更好,而且更創新的方式,讓華為來設計,IDC很熱,咱們國家的空調做IDC還不行。
“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加速減碳新技術落地應用
2021年7月8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與中國能源網聯合主辦的“碳中和與未來能源”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
當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共識。2020年9月我國提出的“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戰略目標,彰顯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擔當,也預示著未來我國社會經濟和能源發展面臨著深刻變革。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中央已經提出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這解決了發展理念轉變的問題。“技術創新”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實現途徑,是推動全社會綠色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為了推進碳中和技術創新與相關項目落地,在本次會議期間,中國能源網與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組委會進行了戰略合作簽約。
中國能源網與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組委會進行了戰略合作簽約
目前,我國碳中和背景下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在新技術的引入和新技術的應用之間仍然存在滯后性。作為本次大會的亮點之一,“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的發起就是旨在攜手地方政府、創新型企業和團隊,共同發掘好的低碳、零碳技術和解決方案,并在具體的生產生活場景中進行創造性地整合和應用,向政府展示這些方案和技術的可行性、向企業展示創新機遇、向公眾宣傳低碳理念,從而真正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到實處。
在本次會議期間,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組委會主任、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胡清及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組委會執行主任、EDF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建宇就關于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一系列相關問題接受了來自行業媒體的專訪,以下內容為中國能源網根據采訪實錄整理而成。
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組委會主任、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胡清
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組委會執行主任、EDF美國環保協會副總裁張建宇
接受媒體專訪
媒體訪問:為什么要發起碳中和技術創新挑戰賽?
胡清:現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已經非常明確,但是目標提出以后,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去做,如何推動目標落地、用什么樣的創新技術才能真正實現愿景,還處在一種不太清晰的狀態。為什么目標實現起來會很難?一方面因為還有一些技術不太成熟,另一方面因為由于缺少對低碳目標實現方式的認識,現在有一些成熟的技術還沒有廣泛的應用。如何鼓勵現有的技術參與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當中,如何鼓勵技術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做一些工作,通過示范展示,促進技術應用;通過不斷提高低碳乃至零碳標桿來鼓勵創新。所以我們發起挑戰賽,就是希望鼓勵大家,鼓勵各個企業把好的技術拿出來進行應用和展示,我們也創造了各種應用場景,讓企業把技術能夠真正在實際場景進行落地應用。
張建宇:我們發現,企業技術和實際項目建設還有脫節的地方,很多企業還沒有真正參與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來。挑戰賽其實是一種激勵機制、也有一定宣傳效果,讓現有的技術和實際的應用場景之間實現對接,從而讓更多的企業可以參與進來,從而真正讓技術落地,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媒體訪問:為提高政府和企業的參與度,挑戰賽設置了哪些激勵措施?
胡清:挑戰賽不是一個虛擬的、紙面的方案比賽。我們會提出一個具體的場景,讓參賽隊伍創造性的去設計應用自己的技術。這個挑戰賽結合了實際的應用場景,在“接地氣”的現實應用場景中讓技術落地,這也是全國第一個推出來的此類項目。
通過參與這個大賽,企業可以探索在更多相同的場景展示技術的應用潛力,這本身就對企業技術的一種推廣。這可以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激發企業技術創新和科研的動力。我們針對一些創新應用的項目提供一些項目對接的機會,給予一定獎勵。
張建宇:對于承接挑戰賽的地方政府而言,挑戰賽可以幫助積累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際經驗,儲備創新零碳技術應用案例和示范項目,開展碳中和宣傳教育,強化政府碳中和能力建設,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等。
我們現在也很高興,已經有地方政府主動跟我們聯系,希望在類似的項目當中,能夠借助“挑戰賽”這樣的一個形式,來推動當地的低碳進程。
為了調動參入的積極性,我們對于所有的參賽單位不收取任何費用,我們會提供活動過程中所有組織、協調和宣傳費用。
媒體訪問:挑戰賽首站選擇房山拱辰街道,有什么特殊意義嗎?
胡清:“雙碳”目標提出之后,梳理碳排放量、制定減排行動,是未來實現減排目標的前提,但是很多政府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拱辰街道的主動性很強,去年底就成立了碳減排專班來做碳核算。在核算的同時,拱辰希望將碳管理的理念納入建設項目,尋求一種方式向基地政府工作人員、企業和公眾展示什么是低碳項目,如何實現低碳,提升低碳意識,落實低碳行動。為此,我們推出的挑戰賽正是滿足這樣的需求。通過挑戰賽去搭建技術供需互動平臺,零碳生活意識培育的宣教展示平臺,加速技術應用和創新進程。
國家層面要達到碳中和,是要細化到下面的省、市、鄉鎮都要達到碳中和。拱辰作為挑戰賽的首站的意義在于,它雖然是一個基層行政單元,但是它擁有能源、建筑、交通、工商業等多個重點領域,可以提供多場景展示基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果這個場景能做好,那么就可以產生一個示范帶動效應。
張建宇:挑戰首站為什么選在房山拱辰街道,是因為在國家綠色發展的大力號召下,從省市到區縣到鄉鎮街道,地方各級政府紛紛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探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創新路徑。北京市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上爭當"領頭羊"。北京冬奧會提出了"碳排放全部中和"的宏偉目標,重點推動綠色環保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的應用和推廣。
拱辰積極行動,爭當國家雙碳布局下基層“先鋒隊”。在此背景下,將拱辰作為我們的挑戰賽的首戰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的首個應用場景是"低碳公園建設",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公園全生命周期盡早碳中和。目前,這個項目的招募工作已基本完成,相關技術方案的優化和落地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TERA-Award:以創新技術推動能源行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我國提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之后,雙碳目標在能源領域的落地方向和具體目標變得越來越清晰。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8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與中國能源網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
會上,由香港中華煤氣與國家電投聯合主辦的“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簡稱大賽)與參會者見面,面向廣大能源同行征集未來智慧能源領域優秀的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
在大會召開期間,恒基中國新業務戰略副總裁、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組委會代表潘永花就智慧能源創新大賽一系列相關問題接受了來自行業媒體的專訪。
據了解,大賽受到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產學研伙伴共同參與和推進。下一階段將致力于尋找智慧能源創新解決方案,發現原創的技術及專利,主辦方將會提供應用場景用于獲獎項目的落地。
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組委會代表潘永花
媒體:TERA-Award的含義為何?
潘永花:眾所周知,無論是從能源的角度,還是從數據量的角度而言,TERA表明了一個量級,它是和以往是不一樣的——TERA-Award代表的是太瓦級時代,以此說明整個新能源的裝機量可能在未來幾年之內就會達到太瓦級的規模,同時意味著整個世界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新能源的世界,TERA-Award給大家無限的想象空間,意味著可以共同探索能源創新的無限可能。
媒體:要完成“30·60”目標,對國家來講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您認為我們的能源創新最大的痛點和難點是什么?
潘永花:分析痛點和難點其實是多個維度的,因為中國畢竟是一個化石能源消費大國,也是伴隨著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其次,我們還處在工業經濟和一二產業為主的發展階段,能源消費和經濟的發展是相對匹配的,所以如果要改變,不管是從能源供給、能源需求、能源科技創新等各種維度,都可能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但現在不管是從國家政策和頂層設計的角度,還有市場化機制、產學研融合等都需要進行更為緊密的配合,才可能實現我們在“30·60”方面的核心目標。
媒體:請問中華煤氣緣何發起大賽?
潘永花:大賽的緣起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們中華煤氣集團的主席李家杰博士,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專業的科技發燒友,他對各種創新科技都非常感興趣,我們也投資了包括儲能、芯片等科技領域的創新項目。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也一直有科技報國的愿景。
其次,中華煤氣作為一家有著近160年歷史的老牌傳統能源企業,是香港的主要煤氣供應商。在1994年時就通過港華燃氣進入到內地市場,在內地市場目前有超過3000萬家庭用戶和30萬工商企業用戶。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老牌的能源供應商,雖然天然氣是一種低碳能源,但也同樣面臨轉型的需求,因此希望通過大賽能夠發現我們中國甚至全球的很多在能源智慧能源科技領域創新的力量,助力于咱們國家的3060目標的實現。中華煤氣從2016年起就布局切入到新能源領域,定位是要做零碳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也希望這次大賽聯手國家電投,一起尋找中國,甚至是全球的零碳科技新生力量。
與國家電投的聯手源于李家杰主席與國家電投的董事長錢智民兩個人是非常契合,都希望在能源科技創新方面做些事情。國家電投本身也是五大發電集團中清潔能源體量最大的一家能源企業,不管從資金、技術、場景、運營方面都是經驗非常豐富的一家企業,大家一拍即合,就聯手發起了這樣一個智慧能源創新大賽,這就是大賽的背景情況。
媒體:本次大賽國電投也是聯合主辦方,請問我們為何選擇國電投聯合舉辦本次大賽?對于獲獎項目的扶持,雙方對于優秀項目的成長扶持是怎么分工和配合的?
潘永花:剛才其實也講了,因為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中,清潔能源裝機率最高的央企,國家電投近年來也著力推動技術創新,不斷降低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和使用門檻,提高清潔能源的覆蓋率。我們中華煤氣作為民企有民企的一些優勢,市場化程度高,響應速度快。從支持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從幾個維度來考慮,第一個,100萬美金的大獎,這也是能源行業科技賽事有史以來的最高獎金,其他獎項細節會陸續在網站公布。更為重要的第二點是,中華煤氣及國家電投還會針對獲獎項目提供豐富的落地場景。這其實最為重要,我們在過往和很多的這種創新創業的項目,在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一個問題,雖然資金欠缺是一個方面,其實更重要的是它缺實際場景,因為能源科技的應用場景都是比較大的場景,大場景對于創新的很多企業來說,尤其是可能聚焦到某個小的賽道的這種企業來說,很難找到一個特別好的場景。所以從場景的角度來說,可能是這兩家共同會為獲獎的項目來提供一個非常大的有優勢的地方。第三、是在我們發現這種優秀的項目認為非常有潛力的情況下,也會提供相應投資方面的一些支持,還有資源的一些對接?傊覀儠䲠y手國家電投為不同的項目進行多維度的支持。
媒體:根據目前征集的項目的特點,是偏重于技術性的還是偏重于工程性的?另外能否介紹下我們的專家評審團隊?大賽對于項目評審的標準是什么?
潘永花:項目是比較偏技術型的,因為這次最重要的還是希望能發現科技屬性很強的,為什么說我們主標題叫做尋找零碳科技新力量,也是因為我們更注重在技術方面,我們也會考慮4個維度的基本評判標準。首先第一點就是考慮創新性,也就是圍繞著技術的知識產權維度,包括軟著等這些方面,會把它放在一個優先考慮的位置,是占比重最高的。然后第二我們也會考慮到它的落地,有些項目可能已經進入到了可落地的場景中,這也是我們考慮的。第三我們也會考慮到它商業化的進展程度,是否已經有些營收。第四我們會考慮到它團隊的實力,我們非常關注團隊的研發實力和商業運營能力,所以總的來說我們會從4個角度來去進行考量。然后從評委的角度來說,我們目前的評委還是非常強大的,除了主辦方的專家代表,中華煤氣和國家電投都分別會有一位專家參與,其他還會有來自于中科院、清華大學、香港大學以及國外的幾所高校的專家,來參與到整個評審過程之中。
訪談的最后,潘永花表示:“在未來5到10年,以光伏和風能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量將會進入太瓦級時代(TERA-Watt),TERA-Award大賽希望以創新技術推動能源行業發展的無限可能。也歡迎朋友們能夠積極踴躍的參與到大賽中來,和我們一起去尋找零碳新資源,我也期待下次在未來能源大會看到更多新面孔。”